耶稣最后的祷告

【约翰福音17:20-26】20“我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21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22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23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24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因为创立世界以前,你已经爱我了。25公义的父啊,世人未曾认识你,我却认识你,这些人也知道你差了我来。26我已将你的名指示他们,还要指示他们,使你所爱我的爱在他们里面,我也在他们里面。”

弟兄姐妹们,主日平安!

每个主日的时候,站讲台的弟兄都会问候大家“平安”,我们不说“早上好”,不说“你吃了没”,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基督徒,所以我们的问候语和别人不一样?基督徒是应该和世人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的差异仅仅在一套独特的话语吗?我们究竟为什么称自己为基督徒?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我的信仰 | 留下评论

关于理论准备

最近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的一篇文章引起了许多争议,公教授的观点是:目前共产党未进行改革的原因是政治理论准备不足。这个观点在网络上引起了许多嘲笑。我觉得嘲笑和反讽是没有建设性的,我们当下的一个危险就是在公共领域形成一种反讽文化,任何重大和深刻的问题一进入公共领域就丧失讨论的环境,沦为民众嘲笑的对象(当然,这个问题和官方长期的压制言论有关,此处暂不讨论)。

我不愿意先推测持论者的动机,我觉得公教授提出的确实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继续阅读

发表在 历史研究, 城市随想 | 留下评论

旧瓶装新酒

良好社会变革的关键何在?

我说不清楚。我不知道有哪种特定的理论可以演绎出社会变革法的路线图,我倾向于靠谱一些的经验研究。所以,从历史上看,英国人做得比较好。那么,就看看英国。

在我们讨论的这个议题范围内,英国人有别于其他民族、最擅长的独特技能是什么?我不得不说是——“旧瓶装新酒”。英国人表现得比很多人更传统,他们居然还保留了君主制。杨绛先生在回忆录中说,她与钱锺书先生在英留学的时候,正逢英王乔治驾崩,她实在没想到英国老百姓一个个真正如丧考妣,哭得十分动情。没错,他们也砍过国王的头,比法国人要早,可是后来还是觉得需要个国王,回来的国王不懂事咋办,去荷兰接一个过来,后来算了半天账,把王位给了个德国小公国当家的,英文都不怎么懂的大爷。这是传统。英国的法律制度,从来不搞“集中力量制定一批法律,建设XX法律体系”的事,普通法是判例法,一开始连法律原则都没法开课,直到十八世纪才有黑石爵士的理论书。在大陆一派的理性主义者看来,那简直是野蛮人的法律,一锅粥,连法院都是一锅粥。可英国人就那么缝缝补补,隔三差五地往旧瓶里灌上点新酒,照样喝得五体通泰、不生灾病,直到1875年实在没法再混下去了,才开始做司法体系的清理工作。古老的判例,理论上讲一直有效,他们说1215年的大宪章到现在也算还没完全失效,只是其中的许多条款被后法更新替代了。

继续阅读

发表在 历史研究, 城市随想 | 留下评论

十字架的道路

【约翰福音13:36-14:4】

13:36西门彼得问耶稣说:“主往哪里去?”耶稣回答说:“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37彼得说:“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为你舍命。”38耶稣说:“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14:1“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2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3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4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你们也知道。”

 

当我诚实地检视自己的生活,就不得不承认,够不上美好的标准。你每日必须的空气、饮水和食物中可能有毒;你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不会让你有轻松的感觉;你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你的梦想看上去很能实现;你在恋爱和婚姻中发现更多的是,两个人都是罪人;你也没有看到周围有什么值得你跟随的榜样……很多时候我会想,如果耶稣在这里就好了——一切都会变好,花儿会美丽、天空会晴朗、人人都变得可爱。可是,现实偏偏不是这样。

我觉得忧愁。我猜想,这个心情大概也就是耶稣上十字架的前一夜,门徒听说他要走了的时候的心情。按约翰福音的记载,卖主的犹大已经出门去,他的身影淹没在沉沉的黑夜中,那个邪恶的计划正在这片黑暗中酝酿、发酵,马上就要显露出来。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小子们,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你们要找我,但是我去的地方你们却不能到。”(约13:33)于是门徒们就忧愁了,他们不知所措,面对这个黑暗的世界,怎么可以没有耶稣呢?他们的心被搅动,五脏六腑都不安稳,处于一片烦躁中。约翰福音在这里记载了门徒与耶稣的对话,实际上,我们看到耶稣在他离开之前,给门徒们的教导乃是关于:他离开之后,你们要怎样在这个世界中生活。这个教导同样也适用于现在的时代。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我的信仰 | 留下评论

《历史法学导论》译后记

维诺格拉多夫爵士是一位世界公民。他是俄国人,在德国受了学术训练(曾受教于蒙森),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内容是关于英国史、并以英语写成,后来又离开俄国,成为英国公民,此后的学术生涯都在英国,他的妻子是挪威人,他本人通晓十几种语言……

维教授这样的背景有何影响?我觉得恐怕有助于一种历史思维,一种较少受意识形态捆绑的历史思维。(尽管其实我不该妄加猜测,因为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某民族国家的学者就在历史思维方面稍逊,这做法本身是不怎么历史的。)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法学阶梯 | 留下评论

民族国家与教会

最近天主教上海教区为辅理主教马达钦举行祝圣礼,马辅理在致答谢辞时公开表示不受官方三自会的节制,忠于教廷,目前马辅理已经联系不上,想必遭到政府方面控制。

我们当然可以也应该从信仰角度解读这个事件,马辅理按自己的信仰忠于天主的教会,但在中国政府眼中,恐怕更多不会从信仰角度理解,因为在谈及与梵蒂冈的关系时,中国政府一直在主张主权原则。这个分歧的背后其实有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涉及我们如何理解当下的现实,亦即当下的国家与社会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继续阅读

发表在 历史研究 | 留下评论

彼此相爱

 

【彼得前书4:8】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各位长辈、亲友、弟兄姐妹们,平安!

我是云火教会的老徐。我认识新郎王寅弟兄的时间不算太长,不过也有些年头了,我们在教会认识,在同一天受洗。我太太认识新娘刘颖姊妹有许多年,在学校的团契就认识。所以,实际上是我们两个介绍他们认识,并且看到他们渐渐走进婚姻。今天他们请我为婚礼证道,我想,虽然我并不比新郎年长多少,不过还是有三年多婚姻的经验,所以,我很愿意藉着圣经来劝勉两位新人。

今天的这节经文,其实对我个人也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节经文也是我和太太确定开始寻求婚姻的那一天,她送给我的经文。

使徒彼得在给众教会的信中这样说: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关于彼此相爱,今天我要分享三点:一、我们为什么需要彼此相爱;二、我们为什么能够彼此相爱;三、我们如何彼此相爱。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我的信仰 | 留下评论

神奇妙的计划

【约11:45-53】45那些来看马利亚的犹太人见了耶稣所作的事,就多有信他的。46但其中也有去见法利赛人的,将耶稣所作的事告诉他们。47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公会,说:“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么办呢?48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49内中有一个人,名叫该亚法,本年作大祭司,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什么。50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51他这话不是出于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预言耶稣将要替这一国死。52也不但替这一国死,并要将 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归一。53从那日起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牧师、被称为“讲道王子”的司布真,他在讲坛上热情、带着能力、反复宣讲耶稣基督,带领许多人归向主。在一次讲道结束之后,有一位信徒这样对他说:“今天您讲得真是太好了,又有5000人到末日的时候在主耶稣面前毫无借口。”

在路加福音中,也记载了当约瑟和玛利亚带着初生的耶稣去耶路撒冷的时候,以色列的先知西面给他的祝福:“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许多人兴起;又要作毁谤的话柄,叫许多人心里的意念显露出来”(路2:34-35

当耶稣基督来到这个世界,世人就在他的面前,看见他、听见他,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每个人在他面前都要被显明出来。他就在那里,那位到末了要审判万民的全能者,他要将神在万世之前所预定的计划彰显出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继续来看约翰福音,我们一起到耶稣基督面前来看一看,神奇妙的计划究竟是怎样的。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我的信仰 | 留下评论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

 

【罗马书12:1-2

1所以弟兄们,我以 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 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2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 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弟兄姐妹们,主日平安!

今天我们要来看使徒保罗在罗马书12章1-2节给我们的教导。保罗在第2节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这不是一句与人商量的话,而是一条重要的命令,一次严肃的警告。

和合本在这里翻译为“世界”的词,原文具有时间的概念,也就是“时代”或者“世代”的意思。我们知道保罗写作罗马书大约是在主后五十七年左右,他写信的对象是当时在罗马城的基督徒。那么,针对当时那个时代所发出的警告,今天还适用吗?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我的信仰 | 留下评论

每天认识主耶稣

【约翰福音11:38-44】

38耶稣又心里悲叹,来到坟墓前。那坟墓是个洞,有一块石头挡着。39耶稣说:“你们把石头挪开。”那死人的姐姐马大对他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40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 神的荣耀吗?”41他们就把石头挪开。耶稣举目望天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42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43说了这话,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44那死人就出来了,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耶稣对他们说,“解开,叫他走!”

一、耶稣为什么要使拉撒路复活?

 

拉撒路死了,耶稣使他复活。为什么?

耶稣到了伯大尼,拉撒路已经死了四天。按犹太传统的说法,人死之后,灵魂在身体周围盘桓三天不愿离去,三天之后,身体开始起变化,灵魂回不去了,这才离开。所以,马大以及众人都觉得,拉撒路已经是死透了,再无醒来的可能。耶稣却要到坟墓那里去。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场景:马大和马利亚作为亲属领他们的夫子到兄弟拉撒路的坟地去,周围跟着一大群人,其中有耶稣带来的门徒,包括这部福音书的作者约翰,还有不甚乐意的多马,还有伯大尼当地的人,马大一家的亲戚朋友,还有许多操办葬礼的人,按犹太习惯,包括专门制造哭声的“职业哭手”。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我的信仰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