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

 

总体来说,我是个相当无聊的人,甚至很少出门,有一次集体活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喜欢旅游”,只有我“不喜欢旅游”。这次出公差之前,领导很惊讶我居然从来没有去过北京。

 

首都到底是首都,看过京城的大楼和道路,大概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在开幕式表演人数众多的集体操——气派。楼不高,不在乎占地面积,每个楼都比较敦实,铺开摆上,不像上海的楼只有那么一小片基地,只能想尽办法往高里造。所以京城的楼,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金融机构,总觉得像庙宇,方方正正。商务部的大堂里完全是黑色的大理石地砖和墙砖,没有踢脚线,让人感觉有点晕,似乎一头扎进了一个黑色的大池子,抬头看不见出口。正经事谈了五分钟就好了,引见处长,两位都不在,一打听,说是唱歌去了,好像是有比赛,晚上也不能吃饭,因为要处理三鹿的事情。

时间还早,穿过北海公园,去恭王府,跟在一个旅游团后面蹭导游,走马观花胡乱看了看,听导游说和珅的种种“违制”罪行,其实以乾隆的智力才干,和珅背地里干什么,怎么会不知道,皇帝不着急,因为他有自信,他的臣民,即便贵如中堂,也不受宪法保护,哪一天只要他说一句话,怎么都行。大家都去摸一把康熙爷的“福”字,导游夸奖领导的动作很专业,我仔细地看了看,光线昏暗,看不太清笔画和印鉴。

从王府出来,上了三轮,转几个弯进了胡同,这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四合院、普通的老百姓,狭窄的道路,边上还停着车,轮胎外侧搁了一小块木板,用途看起来是防止狗尿损伤轮胎。走到后海,河岸两边都是酒吧,也许现在中国各地的旅游区都必须这样一个榨取购买力的酒吧街,丽江、阳朔,无不如此,各色的灯光、大声的音乐、写满英文的菜单、摆在室外的桌椅。Guji居然挑了这时候出差,否则应该到这里来喝一杯。

在河边走着,渐渐远离了灯红酒绿,路过淳亲王府,看到国家宗教事务局的牌子,再往前几步,有一个宗教书店,我实在忍不住进去看一看,略略扫了一眼书架上的书,似乎多半是“快餐”类的读物,在一般的书店里大概放在“励志”、“修身养性”之类的书架上,隐隐觉得三鹿奶粉的原料之一在这里。

走得累了,司机送我们去簋街吃饭。排了半小时的队,坐在一个对外国人而言很有中国风味的屋里,周围也确有很多的老外。过不多时,院子里摆开桌子表演拉面、倒茶之类的,屋里的老外纷纷跑出去拿相机拍照录像,背景音乐很是激昂,高唱着“堂堂中华要让四方来贺”。我寻思自己家里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秀给外国朋友看,转念想到自己书房里挂的乃是大宪章,不觉有些羞愧。

回到宾馆,北京晚报头版的广告“生态花园式的养老中心”,在近郊,风景宜人、全套公寓式服务。读一段经文,帖后,讲基督再来,保罗说末后的世代会有大罪人、沉沦之子,甚至坐在神的殿中自称为神。

熄了灯沉沉睡去。

 

领导说,作为共产党员,其他地方也就算了,毛主席纪念堂是要去的。

所以一早就坐了车去天安门广场,不巧,大会堂正在开会,一条路被封了,只好绕道,偏偏长安街某处居然路面塌陷,大批的工程车来抢修,堵塞了道路。好不容易绕过前门,下车进了广场。满眼望去都是一面小旗子打头,后面跟着一群戴着某种颜色帽子的人,大家在广场上绕圈排队近纪念堂。说实话,这队伍也已经足够壮观,引得几个老外站在纪念堂门口拿着DV拍摄。有工作人员拿着话筒、拉起黄线来维持秩序,不过还是经常有人试图穿过黄线插队。队伍里大多数是上了些年纪的人,后面有一位老伯牵着孙女来参观,小姑娘大概觉得不甚好玩,只好时不时踩我的脚后跟来找些乐子。排了四十五分钟队,过了安检口,不许带照相机、不许带水,进了纪念堂,领导买了一支菊花在主席的坐像前拜了许久,大家鱼贯而入,有工作人员催促,不可停留。出来之后,领导又买了一些纪念品。

我忽然觉得这是个最有意义的地方,这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而不是什么长城、故宫、鸟巢、神七。这是一个终极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空间上需要排四十五分钟的长队,在时间上已经超过三十年,并且仍然在继续。一个曾经伟大、令人生畏、使人崇敬无比的活人所留下的必要朽坏的尸体,放在一个玻璃罩子里,不能见光、不能碰水、不能接触空气,供万人瞻仰。我们所遗憾的是,老外们不进来看,却对排队的人更感兴趣。而实际上,我们所有这些排队的人,是构成这个仪式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对这个葬礼的未完成有所贡献。我觉得,还应该播放哀乐,配合放大的时间和空间,那曲欢快的广东音乐会非常有意思。

参观完纪念堂就去吃饭。从中关村的现代化道路转进一个小门,里面是一个清朝风格的大宅子,服务员统统穿着清宫的服装,客人出来进去的都会一欠身:“您吉祥!”花园的荷花池边、假山上也有位子,都在黄罗伞盖下,包房都设在仿古建筑里,雕梁画栋,茶盅盖碗都带着龙。我不知道这一顿饭吃了多少钱,反正点菜的领导都说贵。离开的时候,门口的服务员喊一声“送客”,然后咕哝了一句,象是满族话,我不太能够接受,实在是有点晕。

去机场,顺道去鸟巢和水立方转一转,只在外面看了一下,人多,混乱无比,没有警察或者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不闭幕的奥运。

 

灰蒙蒙的万里无云,飞回上海,领导说,去过北京就觉得上海小了。也许是的,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出发,北京都符合“宏大叙事”的要求。

无论如何,算是去过北京了,明天我还是要继续去日新中心看看,我觉得这是有联系的。

此条目发表在城市随想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0 Responses to 北京印象

  1. wei说:

    我也很惊讶啊,你怎么会是第一次去北京?
     

  2. 牛人说:

    感到你很会联系,联系了“日心”,又感到了“三鹿”。文中我仅看到四个字:权、钱、忙、闲

  3. lin说:

    印象里,这是一篇与你过往作品不同素材、不同文风的散记,看上去还蛮亲切的。
    不能进山也不用哭成那样吧,嘿嘿,好歹你也是去一个重要的城市呀。

  4. Even说:

        我不喜欢北京,虽然是首都。震宇君提到的“您吉祥”这一节,不知道你是什么感想。我很反感。我们对外的声称都是“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临到头,古代的历史就只有满清一族这一非正统统治的那几年的。定都北京的,往上数,可以历数的至少有明朝一代,虽然明太祖以草民之出身而御宇天下,身后亦留下诸多骂名,有明一朝末年在位的多无能或荒淫之帝,但是历朝历代都一样,满清也好不到哪里去。除了爱新觉罗·福临让我稍微有点好感之外(因其倡满鞑汉化,另一方面这是个悲剧皇帝值得同情),余者皆不足道。

  5. s说:

    大家眼神都挺好,一篇流水账看出那么多国事家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