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从伍子胥想到……

        看到王元化先生在《财经》上讲伍子胥,谈到伍子胥的忠和儒家的民本主义,兼及五四的反传统问题,我倒有些不同的想法。
 
        读史记伍子胥列传,第一个感觉,就是“背叛”。通篇提到的背叛大概有十余次,每一次都浸透了鲜血和暴力。
        费无忌作为少傅背叛太子建,向楚王进谗言;楚王夺子妻(其实和唐玄宗差不多),也算得背叛;楚王杀伍奢,也算的背叛;伍子胥叛楚,是有杀父之仇;太子建叛郑,流亡到人家地盘上还要搞阴谋;公子光(阖庐)叛吴王僚,涉及到暗杀和著名的刺客;伯嚭叛楚,原因和伍子胥一样;夫概叛吴,弟弟想夺哥哥的位;白公胜叛楚,有私人恩怨……
       
        这里涉及的,实际上仍然是封建制度的问题。封主和封臣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近于契约。平王杀伍奢,已经足以构成伍子胥不再承担封建忠诚义务的理由,因此,伍子胥叛楚是正当的行为。至于说伍子胥的忠,大概是指他对吴王的忠诚。不过,实际上太史公赞伍员,并没有说他忠诚,而是说他能够隐忍,“弃小义,雪大耻”,性质大概和勾践差不多。但是他和勾践的性格多少都有些阴毒暴戾,比如他挖开平王墓穴鞭尸的行为。
        以前谈到伯夷叔齐的时候,我说过周的封建制度有前提上的缺陷,就是周武本身以暴易暴的反叛行为,同时,周的原则也存在较重的专制极权倾向。所以,到了伍子胥的时代,封建制度已经摇摇欲坠,大家互相背叛,好不热闹。
        伍子胥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他的复仇和悲剧性的死亡,而不是他的忠诚。忠诚的人,已经无法获得如伍子胥这般的名声,比如他的哥哥伍尚,以及申包胥。
 
        再谈谈儒家的“民本”。
        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及孟子讲的君臣关系,我以为并不是针对“人民”——百姓的,他们讲的“臣”,乃是指伍子胥这样的封建贵族。孔子所痛心的“礼崩乐坏”,也就是看到封建制度和效忠关系大大的没落,才痛心疾首,“礼”和“忠”,是讲封主与封臣的守则,并不是说国君不好老百姓就可以造反。孔子对于底层的老百姓,是没有好感的,根据封建原则,villein就是绑在土地上劳工而已。
        至于法家,到了韩非的时候,他已经看清楚,那一套封建体系不管用了,要有新的体制,新的“王霸之道”。韩非是个实在人,觉得再谈儒家那一套实在是虚伪和自欺欺人。
        所以,儒家的说法是复古,向后看,恢复封建制度;法家的理论是创新,向前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不过秦始皇实践了一下之后,发现中央集权好是好,就是太伤身体,好像打兴奋剂,来得容易去得快,所以汉以后,我们变成外儒内法的方针了。
 
        五四的问题,出在把外层的包装当成全部来反对,把极权传统归给孔老二,这是冤枉他了;再往下推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大捧法家,却不知道在我们的传统里,这两个是粘在一起的。
 
        我们的传统里,没有民主宪政。西方的传统,有很多因素,有封建主义、有教会因素、有日尔曼因素,有罗马希腊因素……他们的民主宪政,也不过近一二百年才有,还不见得个个都好。
此条目发表在历史研究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