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Albert Hughes / Allen Hughes
编剧: Gary Whitta
主演: Denzel Washington / Gary Oldman / Mila Kunis / Jennifer Beals / Michael Gambon / Ray Stevenson / Tom Waits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0-01-15
语言: 英语
又名: 伊莱之书 / 夺天书
这部电影,很多基督徒叫好,在感情上很好理解——“一个好牛的弟兄”,他居然可以背下整本圣经,居然可以三十年如一日听从神的话、走神所指示的道路,并且牺牲自己的生命,最终完成神所交托的使命。
真是如此吗?圣经告诉我们,必须要去查验,标准,是圣经本身。
在许多问题之中,我们特别需要查验的一个,就是“圣经是怎样一本书”。
提摩太后书【3:15-17】 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 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 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所以,圣经——第一,是神所赐的话语;第二,使人信耶稣基督;第三,使人因信而有得救的智慧;第四,其用途在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第五,其目的叫信徒完全、预备好行出各样的善事。
《Book of Eli》首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恐怖的景象,遍地焦土、生灵涂炭、遍地强暴,公正和秩序不复存在。这真是一个糟糕的形势。实际上,当罪入了这世界,这世界就已经变成这副模样了,人们陷在罪中、无法自拔、毫无盼望。这也就是耶稣基督为什么要道成肉身,他来就是要救人脱离这境地。所以,按圣经所说,这世界如此败坏、糟糕的解决方法,只有福音。
那么影片中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片中似乎提示,神是存在的,因为Eli听见神说话。但是圣经呢?圣经观是极为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总结片中几个角色的观点。
第一,反面人物Carnegi的观点。他认为圣经是一部很特别的书,有奇特的力量,他“极为渴慕圣经”。其中的原因,并不是他相信福音,而是他认为圣经是一种能够控制大众头脑,给他带来巨大权势的工具。Eli也提到,那场毁灭文明的大战,起因可能也是圣经,战后,人们毁灭了所有的圣经。Carnegi也有一个重建世界的计划,就是依靠暴力和心理控制,满足自己的野心,带来独裁的稳定秩序。
第二,片尾那位作为人类文明代表的、看上去又像是爱因斯坦(所以也是科学和理性的代表)的老爷爷的观点。他似乎认为,圣经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些文化遗产是“文明重建的基础”,包括莎士比亚、大英百科全书、莫扎特、瓦格纳……圣经被列在其中。这本重建的钦定本印刷出来以后,被放到书架上,在圣经旁边的书包括《犹太史》、《摩西五经(Torah)》、《古兰经》、《赞美诗集》、《海上圣徒》(摩门教经典)。所以,基督教圣经只是很多种宗教中的一种,并不具有更高的真理性,各宗教应该并存,文明应当是宽容的、“理性的”。拯救世界的方法,应该是各文化和谐共处,依靠科学技术和理性。
第三,Eli的观点。这个问题很关键。Eli作为影片的主角,承担了圣经保镖的工作,看上去极为伟大。我们看到他每天读圣经、相信神给他的指示并毫不动摇地执行、他在饭前做祷告。但是,但是,他从没有表现出任何传福音的尝试,哪怕Solara表现出对圣经极为感兴趣、愿意跟他学习餐前祷告、甚至提出“你教我”,Eli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对传福音的兴趣,相反,即便有无数次机会,他拒绝Solara接触圣经,拒绝与任何人分享福音,他把圣经抱在怀中,“保护”它、“守卫”它。吊诡的是,对他的这种做法,Carnegi提出了最有力的质疑:“你知道这本书的力量,你知道他可以带来如何的公义和平安,这样,难道不应该与众人分享吗?”在此,我们发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分享福音的念头乃是出于那恶者,因为恶者会利用圣经信息蛊惑民众(那场战争本就是如此引发),所以圣经必须被带到一个适合它的地方,从影片后来的发展看,这个地方是受到科学和理性控制的。这样一个观点,完全背离了圣经教导!
Eli跟随神的指示,乃是因为神亲自向他说话,他对Solara这样解释【照录原文】:“I walk by faith, not by sight. It means you know something, even if you don’t know something. It does have to make sense. It’s faith. It’s a flower of light, in a field of darkness, giving me the strength to carry on.”这绝不是圣经的教导。信仰绝不是不可理喻因而需要用盲目的信心(或者通过一种个人性的与神亲密的关系)来加以接受的东西,信心也绝不是什么“黑暗中的光芒之花”,基督的真光已经照到这世界,我们信心的根基,就是圣经。
可以说,Eli所信的神,只是他头脑中所听见的那个声音,同时,他不相信圣经。是的,从他的行为来看,他并不相信圣经。他不传福音,甚至抵制福音,他丝毫不关心别人的灵魂是否得救(事实上也并未关心自己的灵魂是否得救),也不关心邻舍的生活如何。在他身上,圣经的教导几乎完全没有反映出来,只有一点点,就是餐前祷告,他的圣经观和福音观仅限于谢饭。这正是时下许多称自己为基督徒的人所做的,福音是纯个人性的与神沟通、一种亲密关系,不需要关心别人。这种情况,当然是起源于现代“被阉割的福音”,福音不再有活泼的生命,因为人们不再认信圣经,不再认信圣经中所说的那一位神,他们相信的是自己头脑中的那个声音,他们也不用圣经去查验自己听到的这个声音。所以,在Eli身上没有任何基督的形象,如果有,他展现给我们的也只有犹太人的弥赛亚形象——一个大能的勇士、有神同在而刀枪不入、杀人极为麻利、可以瞬间移动(比如逃出牢房)、主动攻击(比如砍杀劫匪那段)、不关心人(比如在山崖上拒绝援救受摩托党攻击的路人),而这种迷人的暴力,恰恰是福音失落以后的现代人所沉浸其中的。总之,这是一部毫无生命力的圣经,即使把它整本倒背如流,也没有任何改变人生命的功效。到影片结尾,我们看到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Solara背起Eli的全套装备,以一种“美丽的暴力”的形象出发——Solara就是Eli的门徒,你无法想象这个门徒曾经跟随一位可以背诵全本圣经的基督徒,她所跟随的是一种毫无盼望的暴力——这,就是现代人的道路,通向毁灭。
事实上,在Eli手中的圣经,可以是任何东西,可以是佛经、古兰经、道德经,因为那真理并不在其中。对于我们开始所说的五点,Eli连一点都没有,他从未宣称圣经是神所赐的话语,他与基督毫无关系,他没有得救的智慧,他从不教导人、使人归正,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完全、也没有行善。
福音本是大有能力的,不可以被贬损。在片中,Eli的那种仅限于谢饭的属灵生命,恰恰立即导致了自己的危险。这部影片,充分表现了如今这个世界在信仰方面的巨大扭曲,已经到达一种新的境地,混杂着多元主义、相对主义、理性的乐观主义(面对如此一片焦土居然还是照样乐观)、神秘主义、诺斯替主义、暴力崇拜,却还要穿上圣经的外衣、带上神的名号(“Eli”),居然还可以迷惑很多基督徒。片末,Eli借用保罗的遗言“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保罗的一生,是宣扬福音的一生,打的是卫道的仗,跑的是传道的路,所信的道就是耶稣基督的福音!而Eli的一生,打的是刀头舔血的仗,跑的是毫无盼望的路,所信的只是他头脑中的那个声音。
如果说,《2012》是一个没有审判的末日,那么《Book of Eli》就是一本没有福音的圣经。Eli没有解决问题,他自己就是问题。
这个片子只说对了一点,“地上满了人类的强暴”,要记住,神的回应是“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
分析得真透彻! 我看这部片子时,也感觉哪里似乎有点不对劲,但没有细想。
“保罗的一生,是宣扬福音的一生,打的是卫道的仗,跑的是传道的路,所信的道就是耶稣基督的福音!”阿门。深刻……
写得真好!有思想啊!警醒,这是我经常忘记的教训,因为总感到主不会立刻就来,甚至觉得主不会在我有生之年再来,总觉得自己还有时间,不是立即要去向主交账,所以常常困倦。警醒,这应该是我这样的基督徒要补上的一课。
好!好!好!在你身上我看到的神的恩典、恩赐。顺便一提:暑假看世博3天,这是在自己单独因工作关系看了2天之后的决定:带孩子回国看世博(向所有上海人道歉-对他们的交通拥堵、热岛效应、碳排放做出不可避免的贡献),计划三天时间。第二天就又带上的老父;第三次去的时候又带上老母。
原来我是十分抵触中国媒体大张旗鼓对世博的宣传。因此第一次参观只看了合作单位的两个案例。第二次勉强接受作为“有功之臣”同为世博做过这样和那样牺牲的上海市民在试运行那天参观了中国省市联合馆。在看这个联合馆时,定意要带孩子来看看浓缩的窗口管窥His Fathers’ land.儿子现在12岁,正式接受文化传承教育的大好年纪,同时也是让她领略各类建筑表现的直观机会.看了第一天之后,感慨良多,在晚上回家与老父分享之后,我们一家三代男人第二天再次参观世博。这次因为得益于老父可以走绿色通道的机会看了哪些人们趋之若鹜的馆例如,意大利、法国、英国。在英国馆时,是儿子在几处地方发出的"WOW"("WOW" effect is what all designers dream for)让我们决定再来,并带上老母。
…..我听到许多看过世博的人反应说:不看遗憾;看了也遗憾....每次login看到你掐着手指头数算那结束的日子,我想对你和所有上海人说谢谢了:因为你们的牺牲使得我和家人有了这难得的三天享受;看到了平常不常看到的景象(saw unusal views from uncommon view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