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诙词典》,初看不免有些失望,因为很多内容都是表演的内容,看过了。但一看两篇序跋,一股对掌产生的劲风扑面而来——序:2009年9月23日;跋:2009年10月9日。这TM哪是笑话书?!是武侠,而且不是小说,是比武记录。
书名还是对的,因为实在反讽得紧,两位文人,隔了一百五六十页的一序一跋透出如此的江湖气息,而最后却要靠滑稽演员周立波用一种文人的腔调从中和稀泥捣浆糊。
对含泪大师我不客气,窃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此序绝非波波本意,而是上海滩的生存环境所迫。那么多年,大师的气度果然越养越足,也难怪,徐家汇一上市,
就是亿万富翁了。余大师的书,主题是“余,大师也”,他写的序呢,居然也是如此。这篇序和周立波无关,主要意思是:大师我乃神人也,有天眼通,赵本山没红
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他要红,而且他还是“认真听”了我当年的分析之后才红的。周立波?也一样,他还没红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他要红,而且我预言了,他只能取
悦观众,官方的奖是拿不到滴。——佩服啊佩服,文人无耻之相,了然于此了。波波应该把这篇东西当作词条之一,上海话叫做“虚”、“亏”——看来大师应该吃
一点赵本山的蚁力神。
钱教授年轻,江湖气显得不足,兹照录其追魂掌如下:
“只不过,有那么一两位是否有‘学’不知道,却肯定对‘术’钻研颇深的‘学者’,对我的写序,很愿意屈尊关注。那么,我就写‘跋’,庶几可以减少点麻烦,也未可知。此外,更重要的是,《诙词典》前已有余秋雨先生的‘序’,我又哪里敢和余先生并列呢?”
坊间传说钱教授当年涉身12357事件,经营救方得脱,又数年才有今日,以此观之,果然血气较盛。想当时的情况,必是小钱与波波关系好,自然要写序,结果
大师跳将出来抢功,把辛苦演出得来的说成是自己慧眼相中,且定要贯于书首,小钱无奈,让了半步,改用尾炮轰击,周自补一篇擦屁股,也已经是一地鸡毛了。
但无论如何,经此一战,余大师再次升级,成为先知,自号“超前二十年的文化预言者”。钱教授虽百般抵抗,还是落得后手,其掌力虽强,但对付超级皮厚者,估计也无甚大用。
好处还是有的,《诙词典》将成为上海文化的集中缩影,波波的词典还在其次,这序跋实在是太过鲜活,上海滩的模子赤佬、爷叔阿姨统统都看得见。
对含泪大师我不客气,窃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此序绝非波波本意,而是上海滩的生存环境所迫。那么多年,大师的气度果然越养越足,也难怪,徐家汇一上市,
就是亿万富翁了。余大师的书,主题是“余,大师也”,他写的序呢,居然也是如此。这篇序和周立波无关,主要意思是:大师我乃神人也,有天眼通,赵本山没红
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他要红,而且他还是“认真听”了我当年的分析之后才红的。周立波?也一样,他还没红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他要红,而且我预言了,他只能取
悦观众,官方的奖是拿不到滴。——佩服啊佩服,文人无耻之相,了然于此了。波波应该把这篇东西当作词条之一,上海话叫做“虚”、“亏”——看来大师应该吃
一点赵本山的蚁力神。
钱教授年轻,江湖气显得不足,兹照录其追魂掌如下:
“只不过,有那么一两位是否有‘学’不知道,却肯定对‘术’钻研颇深的‘学者’,对我的写序,很愿意屈尊关注。那么,我就写‘跋’,庶几可以减少点麻烦,也未可知。此外,更重要的是,《诙词典》前已有余秋雨先生的‘序’,我又哪里敢和余先生并列呢?”
坊间传说钱教授当年涉身12357事件,经营救方得脱,又数年才有今日,以此观之,果然血气较盛。想当时的情况,必是小钱与波波关系好,自然要写序,结果
大师跳将出来抢功,把辛苦演出得来的说成是自己慧眼相中,且定要贯于书首,小钱无奈,让了半步,改用尾炮轰击,周自补一篇擦屁股,也已经是一地鸡毛了。
但无论如何,经此一战,余大师再次升级,成为先知,自号“超前二十年的文化预言者”。钱教授虽百般抵抗,还是落得后手,其掌力虽强,但对付超级皮厚者,估计也无甚大用。
好处还是有的,《诙词典》将成为上海文化的集中缩影,波波的词典还在其次,这序跋实在是太过鲜活,上海滩的模子赤佬、爷叔阿姨统统都看得见。
最后,不骂一句不痛快——余秋雨,侬只阿污卵!
我这样看,人有一点也是不变的,就是:都是罪人;之所以看起来变来变去,是因为人总在动脑筋伪装、逃避。余大师的人品,也是一贯的,这个从文革的案底和他的婚姻也可以知道。至于作人的晚节,如果他早死了,那无非也只是在人前保住脸面,在神那里一样审判到底的。所以,我认为从人一贯的行为,还是可以看出点东西来的。余大师并不是受了经济大潮冲击才腐败变坏的。
我都没有看《诙词典》的序,直接进去阅读,在地铁上读完了半本书,回家边吃饭边看完了剩下的半本。现在我妈拿过去在看。
为什么骂的如此惨烈啊?
有沪籍基督徒告诉我,尔等用词不雅,失却圣徒的体统,让我转告,shame on both of you。盼在言辞中悔改为望,否则何以谈论属神之事?
好吧……这个……——————老徐,我又想了一下,高中时我读《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当时《山》记得是刚刚出来,挺轰动的,我是先读《山》再读《文》的),当时余含泪的人品还没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人么,是会变的,很多也是神的旨意,比如周家二公子如果在北大被击毙,晚节就能保住(这件事其实还有待分析,否则不可能为了个傅斯年就不去台湾了,但三公子确实是一路不保到底了——想到三公子自然就会想到冰心姐妹,在某些环境下,人是会软弱的),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能以一个人后来的行为来论断他之前的行为(要知道,孔祥熙弟兄早年对教会的贡献是很大的,晚年么,当然很不堪),这都是神的旨意,只有神是不变的,我们人总是变来变去的,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