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怎样行?”——评《密阳》

韩国影片《密阳》与基督教信仰有关,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李申爱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来到已故丈夫的家乡密阳,试图开始新的生活。她在小城里开了一家钢琴学院,慢慢认识了对她很有好感的修车铺的金老板、服装店的女老板、向她传福音的药店老板娘、儿子幼儿园的校长等人。似乎开始在本地安定下来。不料,一夜晚归,儿子遭人绑架,付出不多的全部积蓄后,仍然只换来一具冰冷的尸体。凶手很快落网,就是幼儿园的校长。申爱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之下,走进教堂,在赞美诗和牧师的呼召声中嚎啕大哭,从此归信。

申爱很快融入教会,变得快乐起来,每天都感受着上帝的爱,参加小组、与姐妹们团契、在火车站唱诗传道。她决定要听从上帝的教导,饶恕仇敌,亲自去监狱会见杀子仇人,为要把上帝介绍给他。

始料不及的是,这位罪犯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无须申爱向他传道。他在狱中已然信主,自信得到了神的赦免,心中满有平安。申爱跨出监狱大门,神情恍惚,昏倒在地。醒转过来之后,无论如何无法接受仇人如此轻易的脱罪。她把矛头指向教会,扰乱教堂秩序、破坏布道会、勾引牧师犯奸淫、最后割腕自杀。

影片的最后,申爱出院,又在理发店遭遇仇人的女儿,再次失控离去。回到曾经与儿子共同生活过的屋子,自己剪起头发。始终伴随在身边的金老板进门来,为她举起镜子。

有人评论说,这部影片表示了社会对教会的批评,对此教会表示欢迎。

在我看来,本片并非(至少是主要)是针对教会的批评,而是一位不信者,甚至是一位慕道颇久、对基督信仰深思熟虑后仍然保持不信的非信徒,针对基督信仰提出的若干个重要的疑问。这些疑问,并非对基督教或教会的攻击,而是经过极为认真的思考之后所提出的。

第一个问题:这世界的苦难与邪恶。

这个问题实在是最古老的题目之一。约伯记所讨论的无非就是“好人为什么受苦”的问题。对于约伯记的问题,可以有一种不甚完整但比较现实的回答,就是说,世上并没有完全的好人。于是问题退一步——为什么会有与人的善恶不甚匹配的苦难?你可以说,申爱执着于对背叛自己的丈夫的感情、无端地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密阳生活;你可以说,她莫名其妙地对外宣称自己有钱置地建房,引来绑匪;你可以说,她与同伴流连夜店,未尽监护责任;你可以说,她第一时间不报警,延误救援。但是,无论如何,从人的直观来看——“罪不至此”,她或许有些偏执、虚荣、一时疏忽,但不至于为此付上儿子的性命。她是个原本就伤透心、无依无靠的弱者——弱者为什么就该遭受更多更深、让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为什么看似正人君子的校长居然是个如此邪恶的罪犯?

在影片的表达中,上帝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申爱面对信徒药店老板娘所提的,也就是这个问题:如果上帝是正义的、是爱的、是美善的,为什么放任无辜的孩子受害?老板娘不能回答,只说,连一缕阳光里都有上帝的旨意,申爱不信。

在申爱信主之后,这个问题又从另一个角度冒出来——为什么如此邪恶的人可以轻易得到饶恕?为什么就没有现世报?或者至少也该有些痛心疾首跪地求饶的表示?

第二个问题:教会所宣扬的上帝真是上帝吗?

申爱进入教会,听到令人感动的赞美诗以及牧师极有感染力的呼召,由此接受上帝。教会反复宣讲的是,上帝是充满爱的上帝,上帝爱你,上帝会治愈你,上帝会温暖你。申爱信了,也真的感觉到了。她与教会所说的这一位上帝陷入一种类似恋爱的关系,每天都沉浸在美好的爱中,让她忘记了伤痛,觉得非常幸福。

然而,这些美好的感觉,一度似乎克服了上述第一个问题,但不幸的是,有一天又突然丧失效果,一夜之间感觉都不一样了。申爱的感觉,就好像在热恋中遭到背叛,于是她开始报复上帝。报复的方式是扰乱教会。在布道会上她偷换了音乐,把牧师的祷告淹没在“都是假的,笑容也是假的”摇滚音乐中;她勾引牧师与她通奸,向天说:“看到了吧”。她试图通过否认教会来否认上帝,虽然她似乎仍在向上帝说话,但上帝的面目已经模糊不清。

第三个问题:信徒自身生命的转变到底意味着什么?

“重生”——这是影片中申爱在布道会上痛哭归信、加入教会之后(在小组中)所说的第一个词。基督徒们常说信徒是“重生得救”的,然而,相比因信称义、关于重生的教义远没有讲得那么清楚。申爱一度很有“重生”的样式,看上去摆脱了原先饱受伤害之后的痛苦,热心为主做工,也懂得质疑金老板那看起来十分可疑的信心,她也努力去实践,以至于要亲自面对仇人去饶恕他。

结果并不美好。申爱在监狱停车场昏倒的那一刻,如果你愿意,不妨称之为“重死”。从此一切又倒转回去,申爱再次陷入无尽的痛苦。

如果信徒因信仰所获的一切所谓“新生”的好处并没有保障,不知哪一天信仰世界轰然倒塌,任凭牧师探访、众人祷告,仍然全无功效,那么你怎么办?重生的好处到底在哪里?重生本身又到底是什么意思?

影片的末尾,镜头转向墙角的一束阳光,那不是天上的光,而是地上的,墙角的,在一堆烂泥水坑和破败器具中的阳光——那不是上帝,那是金老板。影片的作者似乎在暗示,关于上帝的问题,我们得看看现实:第一、满世界是无端的苦难与邪恶,上帝无动于衷;第二、教会所传的和教会自己一样靠不住,上帝对此也无动于衷;第三、信徒自己的生命最后还是要自己负责,上帝也无甚作为。一路走来,最后反思,庸俗的金老板才是拯救之道。如果在各个做决定的时刻,申爱接受或听从金老板,结果都比找上帝来得强。金老板虽然看起来平凡,但出于真心关心申爱,肯为她做事,为她出头打抱不平,面对试探并未动摇,反而尽力鼓励她,最后又温柔地为她举起镜子——这是有缺陷,但更真实、更可靠的人性。阳光不必在天灿烂,在墙角的烂泥里照样温暖人。天上的阳光是秘密的,因为它向人隐藏自己;墙角的阳光也是秘密的,因为人往往不愿低头去发现。

所以,这部影片,是一位非信徒在认真思考、甚至亲身体验教会之后做出的选择——一个平凡的好人更可靠。

我相信这个选择是在深思熟虑后、凭着良心所作的选择。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事没有考虑,那就是耶稣。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因此对于基督徒而言,一切答案都在耶稣那里。

第一个问题:这世界的苦难与邪恶。

说实话,这个问题追问到底,其实是基督教神学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圣经没有说,上帝把这部分答案放在奥秘中了。

这个根本性的难题就是,邪恶的来源。上帝似乎放任无辜的孩子惨死在坏人手中,似乎放任柔弱的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伤上加伤,似乎又不公平地让坏人轻易逃脱。

圣经没有说邪恶的来源,圣经的阐释,就好像这个问题不存在一样。圣经说,邪恶不是从上帝而来,不是上帝所造的;圣经又说,上帝要消灭邪恶。这个阐释在道成肉身的耶稣那里作了充分的表明。耶稣来,行了一切的善事,从未有一丝一毫的犯罪,表明在上帝那里没有邪恶,他与邪恶不相容。耶稣怜悯一切遭受苦难的人,要就他们脱离苦难。耶稣为人死在十字架上,使人能够脱离苦难和邪恶。最后,耶稣又从死里复活,显明邪恶和死亡被彻底击败,人们可以相信他。并且,上帝又应许到最后耶稣还要再来,作审判,一切恶人恶事都要受到完全公义的审判。

上帝没有用说教的方式,而是亲自成为人、来到人的中间让人可以认识他,他亲自来经历了苦难,亲自来击败了邪恶,现在人需要做的,只是相信。

第二个问题:教会所宣扬的上帝真是上帝吗?

影片中所表现的教会,让人觉得遗憾的一点也恰恰在耶稣身上。在影片的叙事中,我们没有看到教会“只知道耶稣并他钉十字架”。教会宣扬的,是一种感觉,很大程度上借助音乐、气氛所营造出来的一种气氛。在这种感觉之下,信徒与感觉中的上帝建立了感觉上的联系,从此每天可以感觉到上帝,感觉到上帝的爱,以至于进入一种“恋爱关系”。

但是,圣经所说的上帝,所说的救赎道路,所说的耶稣基督,并不是这样。现代人往往缺乏被爱的感觉,而这种缺乏并不能用提供表面的爱的感觉来补足。这种缺乏植根于人内在与上帝为敌的状态。与上帝为敌,就与人为敌。这一点不改变,爱的感觉就会在冰冷的敌对关系上撞得粉碎。教会的责任,是“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因为惟有神的道才是得救的途径。当教会的教导出现偏差,往往就不能带给人真正的信仰。同样,当教会不能传讲上帝的圣道,他自己的面目和上帝的面目也不可避免地模糊起来。

第三个问题:信徒自身生命的转变到底意味着什么?

与前一个问题相关,“重生”并不意味着与上帝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个人恋爱关系,而是意味着承认自己是个罪人,跟从耶稣,做他的门徒,听从他的一切教导。

申爱无法接受仇人被上帝饶恕,她认为应该先由她来饶恕。她去探监的预期是,罪犯形容枯槁、终日为自己的罪行痛苦不已,她则像天使一样将福音传递给他、饶恕他。但实际上,需要得到饶恕的是她自己。当她背诵主祷文到“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免了人的罪”,当她路遇仇人之女被人殴打而漠然离开,她的心里其实知道了,自己需要去饶恕。但是更关键的问题是在于,她所需要的是被饶恕,被上帝饶恕。这个被饶恕,是一种与上帝的恋人关系所无法承载的,而必须装在耶稣身上。只是一点误差,这一点误差最后导致了全面崩溃的后果。

我们当然无法想象遭受丧子之痛的心灵,还能够去面对仇敌饶恕对方。然而耶稣来所作的,正是上帝面对屡次背叛他、伤害他、否认他的仇敌,仍然愿意饶恕,甚至付上自己儿子生命的代价去饶恕。我没有经历申爱的痛苦,完全没有资格论断,但我确信唯有跟从耶稣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基督徒的生命,“重生”,也只能建立在耶稣身上,任何其他根基都不牢靠。信徒生命的转变,也不在于感觉被爱和温暖快乐,而在于信靠耶稣,背起十字架跟从他。

影片的作者也只是没有相信,没有相信耶稣,而更愿意相信人性和自己。

李申爱痛苦地在这世间无助地游荡,她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我当怎样行?”——圣经的回答是:“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此条目发表在看电影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