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25:31-46】
“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这段经文,曾经被用来说明看顾穷苦人的重要性,和“好撒玛利亚人”的那段放在一起。这个听起来真是不错,我们应该勉力行善,照顾穷乏人,因为做在弟兄中最小的一个身上,就是做在基督身上了。
但是,这样的解释,偏离了经文的原意,因为,从上下文来看,这段明显是在讲最后的审判。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解释上的困难,因为,现在的基督徒都知道——因信称义,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如果有人说亚伯拉罕照顾小弟兄称义,一定引起哗然一片。可是,基督自己,在这里明明的说,给人吃给人穿的得永生,不接待不照顾的受永刑,这是怎么回事?所以,有些解经者就尝试取消或者缓解这一矛盾,就是教义神学和经文叙述(表面上)的矛盾。于是,有人认为,基督在这里说的这个“弟兄”是特指,指“传福音的基督徒”,然后,不接待照顾传福音的基督徒,意思就是拒绝福音,所以,也还是在说,听福音的得救,拒绝福音的完蛋。这样解释,好像解决了矛盾,可是不用太仔细想想,就觉得有点掰,为嘛如此明确说到行为的经文,都可以掰成信心涅?如果基督的原意就是如此,他为嘛要这样去转一个让人翻车的大弯,他为嘛不直接说“信我差出去的,就是信我;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又信那我差出去者的,就有永生”?我看来看去,这段经文要强戴一顶因信称义的帽子,实在是别扭。
还是先看上下文吧。
这一段是耶稣长长的教导的结束,这段教导是针对门徒们的一个问题。当耶稣表示圣殿将来必要倾倒的时候,门徒有点糊涂了,因为对于犹太人而言,圣殿是不可以倾覆的,圣殿倾覆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就是弥赛亚来了的时候。所以几个门徒特别私下里来问他们的老师:“什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24:3)由此引发了耶稣长达两章的教导。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门徒们仍然对弥赛亚、弥赛亚的任务、末日审判认识不清,一方面因为十字架的时候还没有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门徒们根深蒂固的意识和知识。他们不明白耶稣来取代了石头造的圣殿,不明白圣殿被毁和末日审判不是一件事情,也不明白弥赛亚的来临居然不是在圣殿里做王、而是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很清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做了极长的解释,解释圣殿被毁和末日审判不是一件事情,但是,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警告,告诉门徒们,重要之处不在于揣测末日何时到来,而是在这末了的世代等候的时候,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式。耶稣直接和用比喻反复说,要警醒等候,因为那日子的到来没有人知道。在这最后论到审判的一节之前,是讲到等候的过程中需要尽力做工,完成神交托的职责(三个仆人的比喻)。
首先,耶稣这话是在对门徒说,而且,很有可能是几个比较核心的门徒,这些人,实际上也就是将来教会的核心。在马太福音中,我们会发现耶稣离十字架越近,针对这批核心门徒和关于教会的教导就更多,因为他很明白自己的使命,也明白门徒需要承担的工作,虽然门徒们还不甚明白,但他尽力地把真理教导给他们。
其次,绵羊和山羊的比喻,看起来有一些奇怪。因为绵羊和山羊在价值上没有大的区别,在旧约中,我们看到它们作为祭物,虽然有分别,但是在价值上没有说哪一个更高贵,或者哪一个较不蒙神悦纳。如果说这是在分开信与不信的人,有明显的特征和价值上的高低才更符合比喻的目的,比如,麦子和稗子,或者,真葡萄和野葡萄。另一方面,羊的形象在福音书里都是作为被牧养者出现的,通常是指跟从基督的人,基督则以牧人的形象出现,这个例子太多就不举了。这里提到的,也是“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25:32)
我们注意到,当人子宣布审判的时候,左边的山羊回答,仍然称耶稣为主,并且,他们的看法是自己从未亏欠神,应当有资格进入天国。
所以,我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段经文中所说审判中的分别工作,其对象不是信徒和非信徒,这个群体不需要分别,需要分别的是一大群口称耶稣基督为主的人。也就是说,分别的对象,是一大群唱着“因信称义”歌的人,或者说,就是这地上有形教会的全体成员。耶稣这段教导的听众,是他的门徒,未来的教会领袖,所以他在说的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教会牧养的问题,也因为如此,他的喻体是山羊和绵羊,而当他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他的喻体是麦子和稗子,含义指向信与不信在末日的区别。
那么,耶稣到底对教会作了什么教导?约翰-班扬有一次这样说:“到末日的时候,神不会问:‘你信吗?’,而是问:‘你是说说而已,还是真的行出来了?’”
因信称义,是改教的突破口。马丁-路德是一位极其虔诚的修士,他后来回忆说,如果靠行为可以得救,那其中一定有他。他在修道院的生活敬虔圣洁,祷告、读经、禁食、苦行,甚至赎罪券,他的表现都无可指摘,但是,他一直没有平安,他从行为中找不到得救的确据,直到他有一天读到罗马书,明白因信称义的道理。但是,即使是在初代教会,使徒们还在世的时候,教会中就已经出现了滥用因信称义的人,这样才有了《雅各书》。所以当路德高举因信称义的道理,所受到的很大一部分攻击就是指责他的理论导致人们不再行善。现在,这个道理人人都会说,因信称义,真信心生出好行为,可是实际情况令人失望。教会里充斥着把基督当作丹书铁券免罪金牌的人,由于福音传播的弱化,把“罪”仅仅描写为“人的重担”,把救恩描写为神来替人解脱,导致人们对福音认识不清,对罪认识不清,在这个基础上,当然生不出真信心,也就生不出好行为来。
耶稣并不是说,靠行为可以进天国,而是说,只有心里存了真信心,才可以承受神的国。另外,实际上,“信耶稣得永生”这句话需要加上很多解释。因为不可以把信耶稣当做“得永生”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我们为什么要信耶稣,因为其他的道路都是通向灭亡的,这种灭亡不是“消灭”、“不存在”,而是要与不正义、仇恨、嫉妒、凶杀、诽谤、奸淫……所有的恶永远为伍,这才是可怕的结局,我们不要落入这种境地。如果你不信耶稣,不认神为主,就是要认那一切的恶为主,无论如何挣扎,一直在那条路上下去。“永生”不是作为奖赏的胡萝卜,而是你除了那永远的灭亡以外唯一的道路,没有第三条。
回过头来说,有人信基督而不照顾有需要的弟兄,其实这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居然还反问耶稣“我哪里亏欠你了?”有罪不要紧,认罪,悔改,改正行为,怕的是看不到自己的罪,也就是自义了。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罪?不读经、不明白神的话语、不听从基督的教导,就看不到自己的罪。你们为什么不可停止聚会?因为在这会上乃是传讲神的话语,你要听。基督反复说,要警醒、要警醒,你警醒了没有?
耶稣知道,将来教会里会有假信徒,因为对于有些人而言,口头说相信是容易的,当这些人进入教会的时候,会给教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他要告诉门徒,应当怎么做,教会在这个世界等候仰望基督再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应该警醒什么,应该怎样去尽力为神工作?这就是这一系列比喻的结束部分。
“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这段经文,曾经被用来说明看顾穷苦人的重要性,和“好撒玛利亚人”的那段放在一起。这个听起来真是不错,我们应该勉力行善,照顾穷乏人,因为做在弟兄中最小的一个身上,就是做在基督身上了。
但是,这样的解释,偏离了经文的原意,因为,从上下文来看,这段明显是在讲最后的审判。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解释上的困难,因为,现在的基督徒都知道——因信称义,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如果有人说亚伯拉罕照顾小弟兄称义,一定引起哗然一片。可是,基督自己,在这里明明的说,给人吃给人穿的得永生,不接待不照顾的受永刑,这是怎么回事?所以,有些解经者就尝试取消或者缓解这一矛盾,就是教义神学和经文叙述(表面上)的矛盾。于是,有人认为,基督在这里说的这个“弟兄”是特指,指“传福音的基督徒”,然后,不接待照顾传福音的基督徒,意思就是拒绝福音,所以,也还是在说,听福音的得救,拒绝福音的完蛋。这样解释,好像解决了矛盾,可是不用太仔细想想,就觉得有点掰,为嘛如此明确说到行为的经文,都可以掰成信心涅?如果基督的原意就是如此,他为嘛要这样去转一个让人翻车的大弯,他为嘛不直接说“信我差出去的,就是信我;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又信那我差出去者的,就有永生”?我看来看去,这段经文要强戴一顶因信称义的帽子,实在是别扭。
还是先看上下文吧。
这一段是耶稣长长的教导的结束,这段教导是针对门徒们的一个问题。当耶稣表示圣殿将来必要倾倒的时候,门徒有点糊涂了,因为对于犹太人而言,圣殿是不可以倾覆的,圣殿倾覆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就是弥赛亚来了的时候。所以几个门徒特别私下里来问他们的老师:“什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24:3)由此引发了耶稣长达两章的教导。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门徒们仍然对弥赛亚、弥赛亚的任务、末日审判认识不清,一方面因为十字架的时候还没有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门徒们根深蒂固的意识和知识。他们不明白耶稣来取代了石头造的圣殿,不明白圣殿被毁和末日审判不是一件事情,也不明白弥赛亚的来临居然不是在圣殿里做王、而是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很清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做了极长的解释,解释圣殿被毁和末日审判不是一件事情,但是,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警告,告诉门徒们,重要之处不在于揣测末日何时到来,而是在这末了的世代等候的时候,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式。耶稣直接和用比喻反复说,要警醒等候,因为那日子的到来没有人知道。在这最后论到审判的一节之前,是讲到等候的过程中需要尽力做工,完成神交托的职责(三个仆人的比喻)。
首先,耶稣这话是在对门徒说,而且,很有可能是几个比较核心的门徒,这些人,实际上也就是将来教会的核心。在马太福音中,我们会发现耶稣离十字架越近,针对这批核心门徒和关于教会的教导就更多,因为他很明白自己的使命,也明白门徒需要承担的工作,虽然门徒们还不甚明白,但他尽力地把真理教导给他们。
其次,绵羊和山羊的比喻,看起来有一些奇怪。因为绵羊和山羊在价值上没有大的区别,在旧约中,我们看到它们作为祭物,虽然有分别,但是在价值上没有说哪一个更高贵,或者哪一个较不蒙神悦纳。如果说这是在分开信与不信的人,有明显的特征和价值上的高低才更符合比喻的目的,比如,麦子和稗子,或者,真葡萄和野葡萄。另一方面,羊的形象在福音书里都是作为被牧养者出现的,通常是指跟从基督的人,基督则以牧人的形象出现,这个例子太多就不举了。这里提到的,也是“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25:32)
我们注意到,当人子宣布审判的时候,左边的山羊回答,仍然称耶稣为主,并且,他们的看法是自己从未亏欠神,应当有资格进入天国。
所以,我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段经文中所说审判中的分别工作,其对象不是信徒和非信徒,这个群体不需要分别,需要分别的是一大群口称耶稣基督为主的人。也就是说,分别的对象,是一大群唱着“因信称义”歌的人,或者说,就是这地上有形教会的全体成员。耶稣这段教导的听众,是他的门徒,未来的教会领袖,所以他在说的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教会牧养的问题,也因为如此,他的喻体是山羊和绵羊,而当他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他的喻体是麦子和稗子,含义指向信与不信在末日的区别。
那么,耶稣到底对教会作了什么教导?约翰-班扬有一次这样说:“到末日的时候,神不会问:‘你信吗?’,而是问:‘你是说说而已,还是真的行出来了?’”
因信称义,是改教的突破口。马丁-路德是一位极其虔诚的修士,他后来回忆说,如果靠行为可以得救,那其中一定有他。他在修道院的生活敬虔圣洁,祷告、读经、禁食、苦行,甚至赎罪券,他的表现都无可指摘,但是,他一直没有平安,他从行为中找不到得救的确据,直到他有一天读到罗马书,明白因信称义的道理。但是,即使是在初代教会,使徒们还在世的时候,教会中就已经出现了滥用因信称义的人,这样才有了《雅各书》。所以当路德高举因信称义的道理,所受到的很大一部分攻击就是指责他的理论导致人们不再行善。现在,这个道理人人都会说,因信称义,真信心生出好行为,可是实际情况令人失望。教会里充斥着把基督当作丹书铁券免罪金牌的人,由于福音传播的弱化,把“罪”仅仅描写为“人的重担”,把救恩描写为神来替人解脱,导致人们对福音认识不清,对罪认识不清,在这个基础上,当然生不出真信心,也就生不出好行为来。
耶稣并不是说,靠行为可以进天国,而是说,只有心里存了真信心,才可以承受神的国。另外,实际上,“信耶稣得永生”这句话需要加上很多解释。因为不可以把信耶稣当做“得永生”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我们为什么要信耶稣,因为其他的道路都是通向灭亡的,这种灭亡不是“消灭”、“不存在”,而是要与不正义、仇恨、嫉妒、凶杀、诽谤、奸淫……所有的恶永远为伍,这才是可怕的结局,我们不要落入这种境地。如果你不信耶稣,不认神为主,就是要认那一切的恶为主,无论如何挣扎,一直在那条路上下去。“永生”不是作为奖赏的胡萝卜,而是你除了那永远的灭亡以外唯一的道路,没有第三条。
回过头来说,有人信基督而不照顾有需要的弟兄,其实这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居然还反问耶稣“我哪里亏欠你了?”有罪不要紧,认罪,悔改,改正行为,怕的是看不到自己的罪,也就是自义了。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罪?不读经、不明白神的话语、不听从基督的教导,就看不到自己的罪。你们为什么不可停止聚会?因为在这会上乃是传讲神的话语,你要听。基督反复说,要警醒、要警醒,你警醒了没有?
耶稣知道,将来教会里会有假信徒,因为对于有些人而言,口头说相信是容易的,当这些人进入教会的时候,会给教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他要告诉门徒,应当怎么做,教会在这个世界等候仰望基督再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应该警醒什么,应该怎样去尽力为神工作?这就是这一系列比喻的结束部分。
弟兄姐妹们,我们都是羊吗?是山羊还是绵羊?还是穿着羊皮大衣?
我在想,到末了的时候,一边哭喊着“主啊主啊”一边被扔到黑暗里去的场面一定相当难看,因为你还会遭到地狱里同伴的耻笑。
这段解经倒是和加尔文的解法颇有不同。当然,山羊绝对是指在教会里的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加尔文主要是指出绵羊要忍耐那些作恶的、但仍混迹教会中的山羊,因为基督最终会做出公义的审判。其实,这段经文旧约里也有,参见结卅四章——我个人极度反感当下流行的把大先知书当做好人传记的读法来读,好像他们那时说的话只是对当时的以色列先民一样,难道那些话语不也是对我们的责备么?另,关于善待小弟兄,原意自然是指“对弱势群体(特别是主内的)行善”,但我觉得可以引申为做小事。我看,现在大家比较喜欢做宣教这等辉煌的大事,诸如翻译一些经典教义性文字的小事,大家都很不屑;还有,大家情愿把钱交给航空公司、铁路运输部门和旅店老板娘,也不愿意花同样的钱,每人请10个在上海的外乡人连续2周吃便饭、走访他们在上海寄居的家。还有,关于“行”,我昨晚已经说过了,论到行为,我们大多数的基督徒都可以下地狱,天堂里尽是喇嘛和回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