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智术士与共同体

并不想追热点,然而想起一些有趣的关联。

一、近代以来的良心观变迁

现代人谈起“良心”,第一反应会觉得这基本上是私人的事情。然而中世纪传统并非如此。从伦巴底的彼得到阿奎那的托马斯,基本上把良心分成“良知”(synderesis)与“良知之用”(conscientia),前者是上帝放在人心里的“理性火花”,后者是将这种官能应用于现实,前者是不会出错的,但后者因人性和世界的败坏而可能出错。因此,良心就不能从自身建立正当性,而总是需要一套外在的规范加以限定。在中世纪,这个任务当然顺理成章的交给基督教信仰,一方面有成文规范:圣经及其他文本(教父著作、大公会议决议、历代教宗谕令、教会法),一方面有教会的权威。

路德改教,事情起了变化。路德讲因信称义,说这是我从圣经中领受的,圣经如此说,要我违背它不符合良心,这样不安全,这是我的立场。于是天主教阵营反驳说:你的良心出错了。这是个相当厉害的攻击。新教抛开教宗制,将确定性建立在圣经上,但是我们得到的是圣经的解释,这个解释的确定性从那里找?路德、慈运理、加尔文,一直在寻找确定性。

新教改革在这一点上的影响其实非常大,直接影响到政治理论和制度。如果人的良心不以神圣启示为确定性的外在来源,那总归要有一种来源。如果找不到可靠来源,就要想尽办法论证自身来源。所以人的理性被高举,从私人判断权(个人良心)出发开始论证国家的建立。最终的发展,良心的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世俗国家提供的,但同时维持了形式上的私人性。

二、古希腊的智术士

柏拉图,或者说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最痛恨智术士,认为他们造成城邦政治生活的败坏。因为苏格拉底一直在追求“真理”,真理是确定的,用以作为个人和城邦生活的基础。智术士则贩卖“意见”和形成意见的技巧,告诉人们,没有真理,价值是相对的,而民众的价值观又是可以通过修辞术加以操纵的,操纵技巧则是可以花钱学习的。智术士最喜欢辩论赛,既可以为正方辩护,也可以为反方,至于对错究竟如何并不关心。

不过,吊诡的是,苏格拉底被民众定罪,罪名是他“毒害青年”,意思是指控他是用歪门邪道向青年灌输不良思想的智术士式的人物。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与僭主们关系深厚,于是遭到民众定罪。

古代的修辞术多用于政治,常常用于鼓动群众。从这点看,也是一种向人的良心灌输内容的技艺。

三、e时代的良心争夺

传媒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发挥在一种不确定的“良心”上,也就是说,通过大众传媒,可以向大批民众的良心灌输内容。

宗教改革的兴起,与印刷机有很大关系。当教廷还流连在一种缓慢的时间感中时,路德的檄文已经传遍了欧洲。路德脾气不好,善用大量骂人的话,在各种小册子大战中相当有气势,虽然有时失之粗鲁,但更亲民。教廷自然有理论问题要对付,然而人心一旦被激发,再要归回就非常难了。

e时代更厉害,智能移动设备不啻是最高效的“良心灌输机”。古希腊的智术士放到现在,一定是每人几个公众号,每天推送的。

现代人继承了这样一种假设,即认为良心是私人的,是出于自己的。然而,良心不可能不受灌输,如果不是圣经,不是民族国家的建国神话,总有一种从外而来的内容。

罗尔几篇小文,大约可以视作现时代的智术士之作,诉诸人的“良心”、激发人的情感;被转发越多,越是形成灌输作用,人们自以为出于道德的自主行动,实际上受到了操纵。大约智术士本人也没有想到有这效果,但在网络时代,踩上热点就如滚雪球般炸开,金钱也随之滚滚而来。

四、政治共同体的丧失

人是需要有一个政治共同体的,那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起,形成某种治理结构。事实上,良心原本与共同体生活密切相联。

古典政治共同体自然是丧失了,随之而去的是各种“德性”:审慎、节制、勇敢、仁慈,等等。人们不再从属于一个共同体,并彼此承担责任。

现代国家提供了另一个结构:原子化的个人组成“社会”,其上有一个政治国家,依照法律施行统治。主权者是威力巨大的,打碎一切中间共同体,以至高的立法者形象出现在众人中,维持着和平和秩序。

进入e时代,智能移动设备又成为一种虚拟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共同体,似乎体味到一些共同体生活的温暖,群主是好人,群主发红包,有事上网求助。

但是,虚拟毕竟是虚拟。虚拟的共同体,因其传媒基础,起初就建立在信息流对私人良心的灌输之上。真理?没有。当你拉黑一个人的时候,就表示不想听反对意见;而持不同意见者,又可以和平地共存,各自进入自己的虚拟共同体。

虚拟共同体不可能有真德性,有的只是虚拟德性,并且同样接受操纵。

呼唤爱心,爱心就出现了。然后相反意见会出现,众人在喧哗后沉默,等待下一场表演。我们似乎以此表示,正在过一种有道德的共同体生活。

五、共同体的重建与教会

重建共同体面临多重困难:一方面,古典共同体的物质和思想基础都已经基本丧失,不可能回去;一方面,现代国家对私人良心的灌输效果,在新传媒的冲击下大打折扣,其先天缺陷也使之难以巩固良心的外在规范。

基督教提出一种回应:重塑一个良心,这个良心是以圣经和圣灵的工作塑造的;重建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采纳古典和现代的物质基础,它在本质上是属灵的。这个共同体承认一种外在、客观的真理,同时建造一种真实的彼此关系,也在其中操练实践的智慧。

罗尔自称是基督徒,然而他的信仰表达中看不见教会的影子。然而,一个纯粹私人的基督教信仰,只能让人变得虚伪。

罗马书12:1-2,保罗讲:

所以弟兄们,我以 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 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 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他说的是,对基督的信仰,使人的良心被更新,以至于接受神的标准作为良心的内容;然后,要进入一个共同体,服务于这个共同体,在其中生活;而当这个世界试图用它的方式规制人的良心时,这个共同体可以作出回应,用智慧、勇敢且仁爱的方式抵御灌输;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真正的美善生活。

2016-12-01

此条目发表在城市随想, 我的信仰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