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世界

汉娜是个平庸的人,平庸到生活中一无所有,平庸到表现为一种天真,一种对凡事都基本上“没有想法”的状态。这种无趣的生活因为迈克的闯入而稍稍改变,她开始享受肉欲和情感,享受被人关心、被人需要的感觉。但是,在她的心灵深处,始终保留着深深的自卑感,她不愿意暴露自己是文盲的事实,而在公众面前也对自己和迈克的关系感到十分不自在。

我们如何能把这个“没有想法”的女人与集中营的看守联系起来呢?当旁听者高呼“纳粹!纳粹!”的时候,他们眼中看到的是个女魔头,也因此使杰克的内心陷入深深的分裂之中。法官也带着某种道德优越感,自上而下审视着她,但却无法回答“如果是你会怎么办”的问题。杰克说,这一切在于“理解”,问题在于,审判者如何去理解这个被审判的人。我们架设起一个庄严的法庭,当然是要寻求正义,也只可以是寻求正义,因此我们预期将要审判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以此来满足正义,或者,来满足我们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二战后,卡尔·雅斯贝斯发表《罪责论》,呼吁德国国家的重建需要一种伦理的重建,他区分了刑事的、政治的、道德的与形而上的四种犯罪类型,认为道德和形而上的犯罪不属于法律惩戒的范围,但是,涉及到个人的良心和根基问题。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史上从未有过的,相关的法律问题至今也仍然存在争论。这种大屠杀是一部国家机器隆隆开动起来执行的,在这部机器中有无数个像汉娜那样平庸的螺丝钉,而审判则不得不是针对个人的,我们需要有个人作为承载的器具。纽伦堡审判的宪章中把“反人道的罪”定义为“非人类的行为”,好像是说,纳粹们只是一些缺乏人类情感的野兽,我们审判他们,并竭力证明他们正是如此。

遗憾的是,这种证明在本质上往往并不成立,尤其是在面对汉娜这样的平庸者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乃是一种“平庸的恶”。

1960年,以色列特工在阿根廷绑架了前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希曼,并把他带回以色列接受审判,此人参与了对犹太人“最终解决”计划的实施,最终被耶路撒冷的法庭判处绞刑并处死。这次审判引起了巨大的争论。

艾希曼和汉娜一样,是极权体制中的一颗螺丝钉,极权体制的官僚化,所创造的就是像汉娜那样“没有想法”的零件。汉娜的心里没有别的考虑,只想把手头的工作认真做好,这是她的职责。当我们要求在这种体制下的人诉诸自己的良心,选择抗拒体制整体的命令时,很难区分所依据的到底是良心的回应还是对法律知识的熟悉程度。

迈克又如何呢?在法庭上他没有站出来提供对汉娜有利的证据,理由是尊重汉娜自己作出的保守隐私的决定,随后钻进女同学的被窝寻求遗忘;后来,当汉娜写信给他,想要得到一丝回应的时候,他把所有的来信都锁进了箱子;最后,他见了汉娜,但那种冷酷的拒斥却最终导致了汉娜的自杀。他想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出正当的“行为”,但是在走向探视牢房的途中,他退缩了。我们没有资格责怪他,他也只是一个“平庸”的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中都会如此平庸地做出一个逃避和退缩的选择,也如此平庸地行恶。而那些在平常的生活中做出非凡选择的极少数人,如阿伦特所言,也就是圣人了。

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无非也是一样的平庸。长久以来,犹太复国主义者们把对大屠杀的记忆据为自己的私产,一切以不同论调剖析大屠杀的人,都被贴上反人类的标签,就像那位女性幸存者,她不愿意宽恕汉娜,也根本没有意愿去理解这个人,对她而言,她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对方是集中营的看守,仅此一点就足以占据居高临下的道德高地。当年阿伦特发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之后,也遭到了全球犹太人的猛烈攻击,许多好友与她决裂,而她本人,其实也是犹太人。

汉娜不是野兽,她在教堂里听见赞美诗也会大受感动,而迈克的反思,最后也回到那个保存着美好回忆的小教堂。

这个世界是平庸的,某些时候甚至平庸到令人绝望。

宽恕不可宽恕者,才有可能使这个世界不再平庸。



片名:The
Reader
译名:生死朗读/朗读者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Stephen Daldry
主演: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类型:剧情/爱情/战争/历史
片长:123分钟
级别:R
发行:韦恩斯坦
上映日期:20081210(美国)
奖项: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IMDB
评分:7.8/10(11,835)

此条目发表在看电影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One Response to 平庸的世界

  1. Minjie说:

    汉娜并不平庸,而是无知。正因为无知,所以捆绑她最大的是“无法阅读”,在她看来,她一生最大的罪和污点是成为一个文盲。她以各种方式在抗拒,甚至是一种自我的救赎——通过学习阅读。整部片子似乎都围绕着某种方式的救赎,无论是迈克、汉娜和以色列女作家。。。(一部极具思考性的片子,但是显然导演与作者都无力给出最终的关于救赎的答案)

发表回复